前两天参加孩子的家长会,听到不少妈妈吐槽自家孩子:每天做作业都很费劲,一小时就能完成的作业,拖到睡觉才做完;不自觉,一会儿看书,一会儿想看电视,一会儿又分心去玩;一学习,就头痛肚子痛、想喝水想上厕所。
但也有少部分妈妈暗暗窃喜的说:幸亏我培养孩子自律性比较早,现在基本不用我们怎么逼,孩子就会自觉主动学习。
拥有一个自律的孩子,是多少家庭梦寐以求的事情。
然而,自律的孩子并不是天生的,一个自律的孩子的养成,背后的家庭教育至关重要。
那么,什么样的家庭更容易培养出自律的孩子?
善于立规矩的家庭
知乎上有位网友分享过自己的故事:他说,自己的父母对他很是宠溺,从小到大,无论他闯下怎样的祸事,爸爸妈妈都会帮他兜着,向别人道歉。
而对他的错误,却永远只有六个字,那就是“他还是个孩子”。
因为凡事有父母罩着,他变得愈发不可理喻。
高一那年,他染上了网瘾,经常逃课去玩通宵,学校找过几次家长后,见他依旧我行我素,于是便劝退了他。
如今,他的日子过的一团糟。
父母骂他“这么大的人了,却一点也不自律”时,他心里就特别恨,恨父母在该给自己立规矩讲道理的时候,选择了惯着他。
记得杜布森博士曾在《勇于管教》中说:“如果悬崖边上设有栏杆,那么人就敢靠着栏杆往下看,因为不会害怕摔下去;如果没有栏杆,大家在离悬崖很远的地方就停住了,更别说站在悬崖边缘往下看了。
栏杆就是界限,知道界限(规矩)的孩子会有安全感,相反,没有界限的孩子没有安全感,因为他不知道安全的尺度在哪里。”
聪明的父母,懂得和孩子一起制定规则,温柔且坚定地执行。
一段时间后,孩子就会养成习惯,把“他律”内化为性格中的“自律”。
尤其是在孩子还小的时候。
李玫瑾教授曾说:“教育孩子要趁早,孩子6岁以下,父母的话是黄金,孩子12岁以后,父母的话就是垃圾。”
等孩子到了青春期,我们再去施加压力,告诉孩子要“自觉”,就晚了。
趁孩子还小,不妨试着逼孩子一把,这个“逼”,不是强迫,不是控制,而是父母用负责的教育理念,在孩子心头培植的执著信念。
这信念,将会成为孩子自律的关键。
给孩子自主权的家庭
很多人认为,那些成绩优异的孩子,都是父母严厉管教出来的,其实不然。
澎湃新闻曾对全国29名省级高考状元进行过全方位地分析。
在被问到:父母是否会干预你的学习时,86.21%的状元表示几乎不会,13.79%的状元选择偶尔会,选择经常会的为零。
为什么没有父母的干预,他们反而成为了学霸呢?
心理学上,有个概念叫“超限效应”。
指的是由于刺激过多、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,从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现象。
在孩子自律的养成上,也是如此。
父母干预、逼迫得越多,孩子反而越被动、越差劲,甚至还容易产生逆反心理。
那些能够自律的孩子,一定是拥有主动选择权的孩子。
正如李玫瑾教授所说:“面对儿童的自律问题,未满12岁的儿童越能承受父母的责任,孩子的自律性就越高,孩子的自律性就越强,未来成功的机会也将大大增加。”
之前有位妈妈就和三年级的儿子进行了一份“不要喊妈条约”:语文:不会的自己查字典,不要喊“妈”!数学:做完了自己去检查,不要喊“妈”!英语:新单词自己用有道,不要喊“妈”!
遇到困难,第一时间请尝试着自己解决,不要不思考就喊妈。
当父母的,有时候就需要这样一份“决绝”,不必急着替代孩子做一些事,抹杀他的自主性。
而要给孩子一定的自主权,相信他们自己有办法,我们只需在必要时候给予相应的引导即可。
父母对孩子最好的爱,不是护他一世周全,而是教给他自律和责任。
因为他们终有一天会长大,要独自去面对人生中的磕磕绊绊。
经常鼓励孩子的家庭
很喜欢作家月下客的一句话:“一个孩子的自律从哪里来?从他开始爱这个世界,从他开始喜欢自己,从他开始认同一件事正确的打开方式。他的自律就从心底油然升起了。”
一语中的。
孩子的自律性来自他的自尊水平,自尊水平越高,他的自律性就越强。
而如果他的自尊水平很低,觉得我是一滩烂泥,我不行,反正我什么也做不到,那么他根本就没有自律性可言。
自律的基础,便是对自我价值的认可。
原复旦附中的校长谢应平曾分享过他的故事。
“我为什么喜欢数学呢?”
他读中学的时候,有一次,在全班第一个做出了老师布置的某个难题。
老师当场从讲台上奔了过来,摸摸他的头问:“你现在的感觉是不是比吃了一颗糖还要高兴?”
他说是的,从此便喜欢上了数学。
认为自己数学行啊,学数学的时候更用心了,这种“用心”,又反过来促使他学得更好。
这便是鼓励和成就感的魔力。
李玫瑾教授也曾说:“我们应该学会一种大度的教育,有时候孩子学习上失败了,已经特别沮丧了,我们就不应该再打击他的自尊,应该要勇于找到孩子其他的闪光点,去肯定他,鼓励他。”
所以为人父母,千万不要吝啬自己的欣赏和赞美,不必担心自己的夸赞,会让孩子得意忘形。
要明白,每一个孩子成长,都是在制造无限的可能性。
对孩子来说,父母的鼓励和肯定,才是培养自信,养成自律习惯的最大动力。
父母坚持自律的家庭
闲时花开的作者刘娜在当妈11年后,分享了自己的育儿经验:
“我偷懒懈怠时,孩子也会跟着马虎大意。我忙乱无序时,孩子也会敷衍了事。
相反,如果我自律平和,孩子也会懂事努力。”
深有同感。
我们总是要求孩子努力学习、自律自强,却常常忽略了,家长是原件,孩子是复印件。
那些自律的孩子背后,往往都站着自律的父母。
还记得去年走红网络的清华大学天才陈逸贤吗?
他上中学时,班里有家长前来咨询班主任,孩子喜欢玩手机怎么办?
班主任请来了陈逸贤的父亲,让陈爸谈谈自己的看法。
陈爸从口袋里掏出了一部老人机,然后说:“要求孩子做到的,家长必须做到,否则是不公平的,也有失公允。”
众人先是惊讶,然后是由衷的佩服。
都21世纪了,父子俩使用的还是老人机,没有办法打游戏,更没有办法刷剧、刷短视频。
正是这样的克制,给了陈逸贤良好的学习环境。
当陈逸贤做完作业休息时,陈爸陈妈也不会打开电视,而是会选择看书。
在爸妈的影响下,他也不好意思贪玩,而是跟着一起看书。
自律不是说出来的,而是做出来的。
在亲子关系里,它就像是镜子和成像的关系。
父母懂得自律、克制,工作生活井然有序,孩子就会心领神会,学习模仿,并奉之为最高准则。
父母以身作则的自律,是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,能让孩子受益一生。
毕竟,再好的教育理念都抵不过“身教”这两个字。
歌德曾说:“谁要是游戏人生,谁就一事无成。谁不能主宰自己,永远是一个奴隶。”
自律的程度,决定孩子人生的高度。
趁早给孩子立规矩,引导孩子成为一个有规则、有底线的人给予孩子自主选择权,引领孩子打开那扇兴趣之门;鼓励孩子“你可以试试看”,让他在自己的实践中总结出真知。
影响孩子成为自律高效的人,在有效时间内做出无限的可能;
这才是真正的教育。
父母能给孩子最好的礼物,便是引导孩子养成自律的习惯。
因为自律,才是最大的自由。